《星月对话》TXT全集
星月对话
书籍作者:王江月
书籍类别:其他书籍
书籍格式:TXT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书籍大小:解压后(3.84 MB)
书籍字数:296598 字
更新时间:2017-01-17 11:13:51
上传用户:世海雪
书籍来源:星月对话
已被围观:362
快捷下载:不看简介直接下载

内容简介

    第一部分:四小花旦前言
    “星月” 心灵之约
    人的一生谁也说不清会遇到怎样的人,谁也预料不到会发生怎样的事情。很多时候,很多事情都是命中注定的,我不能不这样想!
    在我的人生轨迹中,也许将来,还会出现、认识更多的人,也许他们会继续支持、帮助我。
    这些人中有我的“恩师”张艺谋和李安,有呵护疼爱我的家人,也有一直支持我始终在我周围的影迷们,以及那些时刻关注我的记者朋友们,江月就是其中之一。
    认识江月的时候,我还在中央戏剧学院读书。1998年末,刚刚拍完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我的父亲母亲》,那时的我对观众来说还是一个“新人”。江月算是最早约我做专访的北京记者,记得我们第一次采访的地点是“百盛”六层的咖啡厅,是父亲送我去的。
    那一期《北京青年》周刊的封面我一直珍藏着,我非常喜欢那张照片,未加任何修饰,自然、洒脱、阳光。那个时期,也是我现在一直眷恋的美好片段。
    之后,我和江月成了朋友。说实话和记者成为朋友并不容易,这中间存在“信任”二字。对于她我可以毫无保留地表达我的喜怒哀乐,同时她也记录下不同时期、不同状态、不同心境下的我,这对于我来说也是无价与永恒的!
    也许,他(她)们是许多人眼中“抬头”仰望的一颗颗繁星,绚烂却乏真实;但在与江月心与心交流的过程中,云山雾水渐渐淡却……相信在“星月对话” 中,你能触摸到一张张最为真切的面容!
    仅以此为序,愿江月与明星的心灵之约,温暖、感动!
    章子怡
    2005年1月17日
    成 长
    算来这已经是6年前的事了。那时我刚从上海拍完《将爱情进行到底》,北京正在播《一场风花雪月的事》,江月约我做采访。
    采访约在民族饭店的咖啡厅。一见她我就乐了,我就够弱不禁风的了,眼前来一个更甚的。
    两个怯生生的女子做大大方方状聊天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那时我刚毕业不久,说起未来一脸茫然,她还在读研,是一个实习记者。
    这些日子,我正在即将要放映的电影的各种宣传活动中焦头烂额,江月约我给她的新书写个序,并给我寄来了她在这几年间写的许多许多的专访,真的好多。
    回头想想第一次见面,真的已经六年了吗,听她的声音想着最近一次见到她的样子:那天的地方很嘈杂,她已经不再是那个穿着紫色夹克怯生生的实习生,她的声音很优雅样子很从容她是《北京青年》周刊的首席记者她出书了她从容的催着我给她写序说不然就晚了就来不及了。
    因为六年前的那次初相识,因为之后几乎每年都要进行的采访,我和江月成了朋友,虽然并不经常见面,但见面时总会有一种默契和信任,象小时侯就认识的朋友。这六年,我们都在各自的生活和工作中成长。
    不知道是否每一个人的成长都经历了否定、怀疑、尝试,再怀疑、再尝试循环往复的历程,我是如此,江月说,她也如此。
    这是我第一次给人写序,稀里糊涂不知道都写了些什么。
    言归正传吧,衷心愿她的书会拥有很多的读者。
    徐静蕾
    2005年1月17日于北京
    第一部分:四小花旦章子怡提速 从本土明星到国际影星
    子怡把她的忙,诸如曾有过的连续21个小时的飞行纪录,称为“非正常生活方式”。她已记不清有多少时间是在空中度过的,“有时觉得自己像是一个在不同城市间流浪的人,在每个城市都不会逗留太久,但是每一次都需要很快地适应不同的环境。”
    子怡这次由日本回来,朋友们都感觉她的状态很好,人也丰润很多。她说在日本拍戏的两个月生活比较规律,因为与国内移动电话通讯设置不同,少了应接不暇的手机电话,生活重归宁静,没了纷纷扰扰。
    这两年,子怡鲜在国内名目繁多的颁奖礼、PARTY上亮相,直面媒体的几率也很少。对此,她称不是为了有意制造神秘感,只是她更愿意配合自己的新作品来接受采访,否则,谈话会变得很牵强。
    《茉莉花开》、《十面埋伏》和《2046》子怡都看过了。问她看完三部影片最直接的感受,她笑言:“如果电影好看,我会长叹一口气。因为看的过程一直屏住呼吸,看完了终于可以长出一口气。”
    “希望可以两条腿走路”
    关于《十面埋伏》在戛纳放映的盛况,许多媒体都做了报道,尤其是她落泪那一幕,子怡说:“当时我只是以普通观众的心态去看这部电影,尽量避开我所知道的一切创作过程,我跟在场的观众一样,是第一次观看。我落泪了是因为电影感动了我。长时间的掌声表达着观众的心情,他们的表现往往是最直接、最真实的,也是最无价的!”
    子怡说这三部电影得以让她从不同角度演绎了个性迥异的人物,每一个角色都有它的独特性。
    “《十面埋伏》展现了我技巧性的一面,比如舞蹈,那段牡丹坊的盘古舞以及长袖击鼓的戏在影片中很精彩。”为了电影中的舞蹈和动作戏,子怡专门拿出了两个月的时间学习。从《我的父亲母亲》开始,她就知道体验生活的重要,之后每部戏她都在影片开拍前坚持“体验”。
    在戛纳,有记者曾让张艺谋导演评价章子怡在《十面埋伏》中的表现。他说,在中国找一个能文又能武的女演员不易,虽然他没有直接夸她,但其实是一种很大程度的褒奖。
    闻言,子怡笑说:“那要谢谢导演啦!”
    “我一直希望自己可以两条腿走路,哪一个角度对我来说都是种锻炼!很多人认为拍动作戏,就不需要演技。至少别人这么说我,我是不服气的。其实文戏和武戏是不能孤立的,任何一个人物都需要走心,毕竟你演的是一个人的灵魂,而不是一个人的躯体。比如这次我在《十面埋伏》中演的盲歌妓,就需要演绎她很强烈的情感冲突。其实,即使真的就只让你用动作完成一部电影,你也很难想像这有多困难!没有体验的人永远不会清楚。”
    “王家卫改变了我”
    关于自己在颇受关注的王家卫电影《2046》中的表现,子怡直言“我对影片中所呈现出的表演很满意,看完电影后,我一直悬而不定的心终于塌实了。”子怡说拍摄《2046》是三部电影里对她挑战最大的,也是她自认完成最好的。
    问她看完《2046》的第一感受,她答:“啊,原来这个电影是这样的!原来它讲的是这样一个故事!之前我只知道我那一段的情节,影片的整体走向我完全不了解。”
    《2046》汇聚了众多的大牌明星,到底谁是女一号一直是媒体比较好奇的问题。拿这个问题问子怡,她的回答显然很谨慎:“这个不好说,我不知道最后完成的影片跟之前看过的是否差别很大。我只能说我的角色很完整,很立体,很独立,很有个性。这个人物我真的觉得没有演过瘾,还可以有故事发生在这个女人身上……”
    子怡沉思一会儿,继续道:“其实戏多戏少我没有太在意,我进入的时候就已经知道有那么多大牌的演员参与了,我去就是想感受王家卫的。拍《2046》确实让我受益匪浅,由此我了解了很多关于表演上的不同方法,虽然这个过程很艰难很漫长,但它对我演技的提高,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我很感激跟王家卫合作的那段日子。所以,当我听说某个演员要与他合作时,我由衷地替那个演员高兴。”
    “王家卫的工作方法让我感觉很特别,虽然他没有剧本,但他很清楚自己心里要什么。他认为你能达到某个点,即使你自己心里没底,他也能拉你到那个点,跟他合作永远会有新鲜感。我是用一种纯即兴的方式来表演的,通常在现场导演大体跟我说一下情节,然后所有的台词都是自然而然地讲出来。有几场戏我的情绪几乎控制不住,有种针扎似的痛楚……”
    子怡特意加重语气,“这种表演方式让我非常受用,我不知道它是否适用于任何一个人,但我看到了它带给我的不一样的感受,王家卫的戏改变了我。”在接下来拍《茉莉花开》和《十面埋伏》时,子怡都尝试用了这种表演方式,感觉很舒服。“所以拍《2046》是让我的表演跃上一个台阶,而不只是迈了一步。”
    《2046》是章子怡和巩俐第一次同时出现在一部电影中,也因此,她们一同走上了戛纳的红地毯。关于两位张艺谋女主角的这次相遇,媒体似乎很敏感,有说她们假意寒暄的,有说她们互不理睬的。
    真实情况如何?也许,章子怡最清楚。“我觉得我们都挺正常的,不正常的是部分媒体。在那里举行的《2046》晚宴上,我和巩俐相邻而坐,我们聊得很自然,也很开心。有人说我们俩说话是在作戏,我们至于吗?那个PARTY是剧组内部的,我们做给谁看啊!”
    这是子怡自柏林电影节和金鸡百花电影节后,第三次见到巩俐。在她眼里,巩俐雍容优雅、美丽大方。“我觉得她的美很有气质很有内容,她永远是中国演员的骄傲。”
    “威尼斯电影节邀请你做评委,说明你已被国际电影界认可。”
    “这我真的没想到,我还太年轻,也许再过几年吧,到那时我可能会接受得坦然一些。会有那么一天,但不应该这么快!”
    第一部分:四小花旦感受日本
    准确地说,2004年是章子怡真正走入国际的一年。除了刚刚拍完的由日本教父级导演铃木清顺导演的电影《貉府》,她还将接拍一部好莱坞的影片。
    说起日本电影《貉府》,子怡掩饰不住欣喜的神情。这是一部神话歌舞片,子怡在其中演一个大唐的公主,“貉“指的是一种动物,“貉府”就是动物住的宫殿。“对我来说,拍摄歌舞剧的机会非常难得,戏中我还要唱五首插曲,有两首是完全用日语唱的。能否完成五首不同情绪的歌曲,对我这个业余‘歌手’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虽然拍这个戏,子怡要学的东西很多,但因为作息规律,她的生活非常有条理。闲暇时间,她最喜欢上自己的官方网站与喜欢她的影迷聊天,有时间她也爱泡汤、逛小店、吃拉面。
    日本现代与传统文化的强烈对比给子怡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子怡对日本最深的印象是“反差大”,保存完整的古典建筑,传统严谨的礼节,也有奔放现代的一面,在新宿可以看到时尚前卫的新新人类。
    让子怡最难忘的是拍戏之余有机会感受京都的美。“寂静的街道、蜿蜒的小巷,高盘发髻的艺妓撑伞踱步的身影,凸显着这座城市独有的韵味。晚霞升空的黄昏,夕阳的余晖与霞光交织在一起,从树枝稀薄处射入,把京都染成一片绯红。”子怡把京都“灼人”的魅力写在随笔中。
    因为“官网”的开通,子怡更保持了写日记的习惯,记每天的心情和感悟,让自己不同的思绪有了一个停泊的港湾。这是她记录的拍完《貉府》最后一场戏的情景“……待我准备离去时,影棚里所有的灯同时熄灭,一片漆黑中,闪现一束亮光一块写有‘亲爱的章子怡,辛苦了,大家非常爱你’的字板从棚顶缓缓降落……剧组的工作人员每个人都送了我一束鲜花。感动、惊讶、喜悦等顷刻间涌上心头,泪水溢满双眼……”
    子怡说生活中她是一个很感性的人,是一个凭直觉做事的人,且决定了就不言败。跟其他的女孩子不同,她说不清自己喜欢什么动物、什么花等具体的东西,她喜欢那种摸不着的感觉,比如一种味道,一种气息。
    “我想快乐其实很简单,只要你懂得感受它!”子怡自认是一个善于感受生活细节的人,早晨,从一杯咖啡开始,她就会有一个好心情。
    “幸运”已成过去时
    经常从世界各地的时尚杂志看到章子怡的照片,照片中的她多是不笑的,甚至还有一点狠。这种状态下的她似乎更有一种韵味,惟她独有的。
    但是,生活中见到的她,多是带着灿烂笑容的她,这笑也是她独有的有一点放肆的甜美。
    前者似乎在她的银幕作品中看得到,比如《卧虎藏龙》、《尖缝时刻》还有《紫蝴蝶》。她最近的三部力作《十面埋伏》、《2046》和《茉莉花开》又展现了她狠多的侧面,比如灵秀、惊艳、迷离、不羁……
    我更想探询章子怡灿烂笑容以外的那些面。
    第一部分:四小花旦不只是“幸运”
    生活中的子怡也是自由忙碌的,她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拍戏、做宣传、拍广告、出席电影盛会。一段时间,子怡连续20多天穿梭于香港、泰国、意大利、摩纳哥、法国等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那些日子她成了彻底的“空中飞人”,所以,她特别眷恋回家的感受。
    “我觉得我已经挺努力了。”子怡不否认忙碌中她难免会有一些烦躁,但只要是答应的事,她都会尽量配合。“我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忙,对于这些工作我是有选择的,既然选择了就要做好。之前,有一次给一家杂志拍封面那天,正赶上我发高烧,身体特别疲倦,状态也不是很好。但是已经定好了拍摄时间,所有的人都在等着我,人家是一个整体,所以我还是坚持着去了。”
    章子怡的忙,她的母亲是最切实的见证者,就比如这次回来,母女俩在一起吃吃饭聊聊天的时间几乎没有。所以只要环境和条件允许,她都会把妈妈接到剧组住一段时间。
    有人说2004年是章子怡电影年。相比以往,这一年她给人们的视觉冲击力更集中、更猛烈、更神秘、更让人期待、更掷地有声。
    从出道拍了张艺谋的《我的父亲母亲》那天起,章子怡就被冠以“幸运儿”。接下来,她的幸运指数逐年递增,李安、徐克、成龙、王家卫、铃木清顺,以及娄烨、侯咏,她拍的影片都是最吸引人眼球的,与她合作的导演都是一流的。出道六年来章子怡的知名度直线上升。有人开始好奇这个25岁的女孩背后是不是有一个强有力的智囊团?
    “说有就有吧,说没有就没有吧,还是保持神秘一点好。大家就是喜欢猜来猜去,猜去吧,这才是生活呢!就像我也对‘谁跟谁好了是真的吗?’的话题感兴趣一样,反正愿意猜就好玩了。”子怡很轻松就化解了这个耐人寻味的问题。
    “那你每走一步应该都是有计划,不是跟着感觉走的吧?”我追问。
    “我还真是跟着感觉走的,哪有那么多的计划呀!我是很感性的人,相信直觉。”
    要说“计划”,子怡承认她是一个懂得“取舍”的人。“如果我撒开了去接戏、去折腾,我一年可以拍十几部戏。但是现在我的产量很少,通常只有一部到两部,因为我顾及的因素很多,无论角色,创作班底,还是影片品质都要很优秀,我才会去做。”
    子怡说对于工作上的事她决定了就会勇往直前,从不犹疑。“我要做就做,哪怕失败了。失败了我也不怕,不就一部电影吗!你不就是一个演员吗!大家太把明星当事了,但你自己要清醒。”
    子怡骨子里的“狠”劲不经意间显露出来。怪不得她能把照片中、角色中的“狠”表现得那么精彩。俗话说角色性格是自身性格的某种放大。子怡不否认这一点,“拍照和演戏的时候当然有自己的风格和特点在里面,每个人体内都有她平常看不到的那一面,也许是强悍的,也许是坚韧的。”
    “我愿意选择难度大的角色,我希望多一些挑战。所以当我要再过一关的时刻,我会有一种冲动和斗志。”
    因此,六年后,她不再认为走到今天这一步完全是“幸运”使然。
    “其实这是一步接一步的,由于在《卧虎藏龙》中表现出色,才会有接下来的《尖峰时刻2》、《2046》等。我不能单拿出来说机会是多少,运气是多少,努力是多少,我觉得这是一个综合性的因素。机会来了,我把握不住,那也没用。前一两部戏可以跟那么优秀的导演合作,我承认那时我的运气很好,现在我不这样讲了,因为这些已经是公认的事实,到今天我会说拿作品说话吧,这个比讲其他的更有意义。”
    关于章子怡的努力,我听过两个细节。为张艺谋拍摄纪录片的甘露说“为了跳好《十面埋伏》中牡丹坊的一段盘鼓舞,子怡在开机前专门找老师练了两个月,从早到晚,像上下班一样。”
    宋丹丹说“那天在片场,我看章子怡在做俯卧撑,我非常惊奇。她说之前也做不了,为了拍这个戏练了一段时间。”
    对于这两个细节,子怡不置可否。不过,她承认从拍第一部戏《我的父亲母亲》开始,她就觉得演员体验生活的重要性。一路走来,她一直坚持这一宗旨。
    为了演好《十面埋伏》中的盲歌妓,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晚上她经常关掉家里所有的灯,摸着黑去洗澡,屋里一片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只有这时你才可以感受到盲人在黑暗中的生活状态。洗完澡找衣服的过程中,我经常会撞到家具上,身上被撞得青一块紫一块的。”
    第一部分:四小花旦冷眼看名利
    宋丹丹还替章子怡说了一句话:“中国演员中能在好莱坞有票房号召力的只有章子怡。”
    尽管媒体对章子怡的评价始终莫衷一是,但这点应是不争的事实。前不久,威尼斯电影节盛邀她作为评委算是一个例证。现在章子怡头上顶着很多光环,诸如“最有身价”,“最有票房”,“最具国际影响”,关于这些‘头衔’加身的体会,她自己应该最有发言权。
    没想到她的第一反应是“这些都是虚的吧。”
    即而她淡淡道:“我想应该是从2000年到现在,我演的电影相继在全世界不同的国家放映了,他们因为喜欢我演的角色而对我感兴趣,由此让他们注意到了一个中国的新演员。
    有评论说章子怡是继巩俐、张曼玉之后又一个“中国电影代言人”。对此赞誉,她更加清醒:“我没有那么大的使命感,也不觉得自己能担此重任。但我希望有更多的人看到中国电影,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国际电影节上精心打造自己的形象,努力配合各国媒体做访问的原因。”
    “坦白说,我从来也没经历过那种被人视为偶像一呼百应的场面,我没演过电视剧,我不是那种大众化的演员,不是大姑大妈茶余饭后谈论的那些演员。我有我的世界,也许别人永远感受不到。所以我不会跟别人比,但媒体总喜欢拿我跟别人比,其实,每个人的演艺之路都是不一样的,没有什么可比性。”
    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过去几年考中戏的人都想当巩俐,现在考中戏的人都想成为章子怡。
    “你想对做着明星梦的他们说些什么?”
    “就跟现实生活中一样,当你特别期待一顿丰盛的大餐时,往往会落空的。梦不是在你有准备时做的,它往往出现在你不经意间,我就是这样的例子。小的时候我也梦想将来当医生、飞行员,后来却学了舞蹈,考上了中戏,又懵懵懂懂地拍了第一部戏,然后很多人认识你了,一切都是顺其自然的。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觉得人要有目标,而不是梦,当然这个目标不能是空想。”
    笑对是与非
    在章子怡成名的六年里,媒体对她两极分化的评价绝对是一个特例。这期间媒体可以把她捧到“最具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女星”,同时又视她为“攀缘的凌宵花”以及“有心计会来事儿”。
    在一次采访中,子怡曾很明确地称她很反感“有心计”的说法。“很多人认为我是一个很会自我炒作的人,我觉得炒作和安排完全是两个概念,现在我没有必要弄点事情去炒作,好让自己更有名。其实了解我的人会深知我的个性,我自己觉得有价值就会去做。”
    关于“心计”说,有评论曾阐述道“章子怡是一个善于制造问号的人,好让人有‘打开’的欲望。”
    对此,子怡回答得很干脆:“我没有那么聪明,我愿把我的聪明放在演戏上。”
    曾在子怡的官方网站上看到她的一篇日记,其中写到:“从出道到现在,无休止的负面新闻似乎一直和我‘如影随形’,从感情上我无法接受这些带有攻击性的负面新闻对我造成的伤害……其实,在演艺圈中不只我一个演员被这些负面报道所伤害着,对于这种现状我们无能为力!在我无奈和脆弱的羽翼后面,我只希望用事实说话!”
    虽然字里行间写满了“无奈”,但子怡称她已经习惯了被人“骂”。“我19岁出道,那时什么都不了解,一出来就要面对许多问题。以前我特别在意别人的说法,但是现在仔细想一想,还是做好自己就行了。承认也好,不承认也好,就让别人说吧。我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这些,我不想随波逐流,也不想改变自己!”
    因为一次拍打戏被人误伤,让章子怡学会了“换位思考”。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让她更能正视“批评”。
    “大多数人都少有机会近距离接触我,只是通过电影中的角色以及媒体的报道来认识我,在他们眼里我很遥远,很神秘。一个遥不可及的女孩子一下子一步登天了,让谁都会有一些想法。大家好像已经对我形成了一种印象,似乎我很难接触,是一个高高在上的人。其实,是媒体把我塑造成这样的,却又反过来拿我说事。这个时代正不正常?且不说,反正该发生的都发生了,我不去做任何评价,这是我控制不了的。但,我已经经历了那么多了,我还会怕吗!”
    “你不站出来解释,别人对你的误解也许会更深?”
    “无所谓吧。反正我拍戏这么多年,这些新闻也没断过。我曾经难受过,也有不舒服的时候。但是我能做什么?信任我的人,别人说我不好,他也不会被左右;不信任我的人,别人说我再好他也不相信。我也理解现在媒体间的竞争比较白热化,所以我权当一些牺牲品,也无所谓了(笑)。我觉得还是乐观一点比较好吧,我很感谢媒体,无论说我好还是不好,即使是给我扣一个屎盆子,也说明大家还惦记着章子怡。”
    “6年来,我早已看清这个社会是五颜六色的,有亮色也有暗色,这就是一个生活的氛围,你摆脱不了的,你要面临的。所以你要懂得去感受,也要懂得站在第三者的视角来看问题,这样会比较客观。”
    “你能这么想,说明你真的成熟了?”
    “我想我是长大了,未来还是一个时间的过程,大家会慢慢看到我的成长。”
    第一部分:四小花旦不掩真性情
    虽然对现实已经很看得开,但章子怡并不掩饰渴望被人理解,与人真诚沟通的心情。2004年初,她建立自己官方网站的初衷就是为了这个。谈到“运行”一年来的成效,她坦言“跟影迷真诚沟通的效果达到了,上网跟影迷对话,把自己的心情文字写给他们,现在成了我最大的乐趣。但是跟媒体……我想还是需要时间吧。”子怡后面的话,透着无奈。
    这绝对是一个怪现象:章子怡是绝对的封面宠儿,却绝对不是媒体的宠儿。对此,如她所说,解释是徒劳,作品是最有说服性的。这从前不久媒体对她在《十面埋伏》、《2046》以及《茉莉花开》中表演的肯定评价可见一斑。这一点,连她自己都很感动。
    章子怡自言是个性情中人,这些年她的个性也显露无余。她曾年少轻狂,也曾为《紫蝴蝶》的导演娄烨打抱不平……
    “我不希望掩饰自己的真性情,因为最自然的就是最真诚的,你掩饰了就说明加入了思考,思考过后的东西会露馅的,我这个人就容易露馅。通常,社会的大环境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性格,或者磨灭个性的东西,但我不想为谁改变,也不想因为外界的变化改变自己最可爱的地方。”
    问子怡如把自己比如为一种动物,会是什么?她竟没有答案,随即笑言“经常有人问我这个问题,但我好好一个人为什么要像动物啊!”
    作为旁观者,我觉得她像海豚。光滑、可爱、灵动、聪明、有表演天赋、善解人意。
    问她喜欢什么动物,她说就是身边常看到的,比如小猫小狗。再问她喜欢哪种花哪种植物,她都没有马上给出答案。她说平时很少想这些,只有在规定的情境中,因为看到了,才会有喜欢的冲动。
    比如,她现在就很留恋乌克兰的那片“山花烂漫”。因为在那里,她跟角色经历了生与死,体会到了爱情的沁人心脾和痛彻心扉。
    如花
    2004年的圣诞节,子怡回北京呆了一周。
    几个月没回北京的子怡跟家人吃了水煮鱼、涮肥牛、炸年糕、麻辣烫、春饼……还约了朋友一起去滑雪。
    但是,如果我不说这些,相信大多数人不知道正在美国的拍摄《艺妓回忆录》的章子怡那几天现身北京,而且整整呆了一周。
    一向嗅觉灵敏的媒体也“忽视”了这条新闻。
    一切皆源于子怡此行绝对低调。
    因为,她知道她回来是看父母,是放假的。
    这似乎跟传说中一向爱“生事”的章子怡产生矛盾。
    其实,此番,子怡是最有新闻可说的。
    美国《娱乐周刊》最新制作的2004年度专题,选出12位统领风骚的娱乐界红星,章子怡是唯一入选的华裔女星;同时著名杂志《MAC》发布 “2004全球10大性感男女星”评选,章子怡名列第7……
    关于这些,子怡回京这几天,没有一点声张。
    最近两年,子怡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拍戏和与之相关的准备功课中。对媒体的采访要求她都是慎重选择的,对应接不暇的各种活动之约更是低调行事。
    但是,关于章子怡,总是有很多不和谐的声音。
    早前,她曝光几率比较高时,说她乐于炒做,功于心计。现在,她鲜于露面,又说她故作神秘,趾高气扬。
    我算是认识子怡比较早,跟她接触比较多的记者,也写过很多有关她的报道。有人说,我写她不够客观,赞美多于置疑。
    曾有一家杂志约我写章子怡,前提是一定要写出“观点”,尤其要对各种评论中有关她的负面评价,让章子怡做个“回应”。我尝试做了,所谓的“负面”,无非是绯闻、有心计、演技一般之说。我问了,子怡也给了“说法”,我完全客观地写出来。但那家杂志并不“过瘾”,似乎一定要“针锋相对”才叫“独树一帜”。
    最近,香港的“狗仔队”一直在盯着子怡与霍启山的行踪。他们的“恋情”是真是假暂且不论,但是,作为单身男女,恋爱自由,又有何妨!关键,他们是名人!
    其实,最好的方法,就是以平常心待之,难道名人就没有真正的爱情?难道明星一定要找一个“穷人”才是对爱情的忠诚?
    第一部分:四小花旦不过一场恋爱而已
    关于章子怡的演技,这一年的争论似乎平和一些。也许,《十面埋伏》、《2046》、《茉莉花开》等电影的相继放映。让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章子怡的“演技”。《2046》中子怡错综复杂的心理演绎,《茉莉花开》中子怡一人扮演的三个处在不同年代个性迥异的女子,也包括《十面埋伏》中,她精湛的身手和曼妙的舞姿……让人开始对章子怡刮目相看。
    最重要的是,专家开始认可她的演技。2004年金鸡奖评选,章子怡凭借电影《茉莉花开》获得了“最佳女主角”奖。2005年初,她又被首届电影导演协会年度奖提名为“年度优秀女演员”的候选,评委张扬更是力推子怡:“章子怡获提名代表大多数评委的意见,其实我们看的不仅仅她在《十面埋伏》中的表现,她在国际上对中国电影有很大推动,综合表现力很强。”
    当然,也包括《貉府》的导演铃木清顺、《艺妓回忆录》的导演罗伯·马歇尔对章子怡演技等综合表现的肯定……
    关于,章子怡的“演技”似乎不必多言。
    说到个性,每一个人都有特别之处,都有优点和弱点。章子怡也不例外。
    我一直很欣赏子怡个性中的那股“狠”劲儿。为了能上《卧虎藏龙》,她在尚不知去留的情况下,埋头苦练武功和书法,终于让李安眼前一亮 ;为了能跟优秀的导演和演员有更多学习和接触的机会,她可以花几个月的时间呆在《英雄》剧组里演一个配角。为了学习英语,她在自己事业处在上升时期专门拿出半年的时间赴美国进修英文。
    关于子怡的英文,也被媒体多次拿来说事儿。试想,任何一个中国人,但凡不是学习深造英语专业的,短期内能达到子怡现在的程度,已实属不易。又有多少跟子怡同样情况的演员有她学习英文这番苦心呢。在《紫蝴蝶》拍摄现场,我亲眼所见她手里拿着单词卡片,运用一切休息时间用英文与经纪人和助手交流的场景。据说,为了完成好《艺妓回忆录》中大量的英文台词对白,子怡也吃了很多苦。
    成功看起来容易,特别是在章子怡身上,但是真正付出了多少,想必只有她自己、以及那些真正想了解她的人才能感受得到。
    2005年1月,章子怡马上26岁。如花的青春,如花的未来。
    第一部分:四小花旦徐静蕾玉女革命 从演员到导演
    采访徐静蕾又逢春暖花开时。
    相比前一年此时,刚刚拍完《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徐静蕾心情轻松很多。她笑言:“初剪的样片我比较满意,基本上没有太多的遗憾。虽然还不是很完美,但片子已基本成型了。所以心情就相对好一些。”
    虽然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但徐静蕾坦言这两年才真正开始观察北京。因为,她导演的两部戏大都是在北京拍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很多外景,都是她一个一个胡同一点一点选出来的。
    “我以前从来不注意什么景不景的,现在会不自觉地留心这些。也会留意什么时候花开了,什么时候草绿了。”当满街的桃花开了的时候,徐静蕾恍然觉得原来它们有那么多的颜色,粉的,黄的,白的……就像这五彩斑斓的生活。
    回归母校
    徐静蕾现在还有一个身份是“老师”。2003年末,她从北京电影制片厂调入北京电影学院,重回母校,徐静蕾感触颇深:“上学的四年中,在学校里的时间很少,现在反而想多呆呆了。而且我现在有一种表达的欲望,觉得有很多经验、教训想要说给别人听。另外,回学校做老师也可以充充电,‘走后门’听听其他老师的课。”
    目前为止,徐老师还没有正式授课,只是带着导演处女作《我和爸爸》跟学生做过一次交流。“当时我还有一点紧张,院长说这是我上的第一堂大课。”
    “这次拍《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时候,我请了电影学院大专班一个班的学生,给他们创造一个实践的机会,也算是我做老师的工作之一吧。等今年9月份新学期开学时,我希望能上一些课。”徐老师一脸憧憬。
    “拍完《我和爸爸》以后,我就想将导演进行到底了。”
    对于未来的定位,徐静蕾并不刻意,“如果有好的角色我就继续演,如果有好的想法我就继续导。”
    对于目前的成绩,徐静蕾不否认有运气的因素,但她坚信没有天上掉馅饼的好事。
    “我觉得机会、努力和准备对成功来说缺一不可,这是一个常识的问题。”
    原以为徐静蕾掩饰不住的好心情是满园春色赋予的。后来,渐渐发现她的轻松、舒畅皆源自新作《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这次因为是边拍边剪,进度比较快,现在初剪已经完成了,基本上我要表达的东西都体现了,没有多少遗憾。”
    “这次我请了一个日本的作曲家。其实,我是很反对在电影里唱歌的,即使有也想放在最后。《我和爸爸》就没有主题歌,但这次别人建议说有主题歌做宣传有新闻点。因为这个电影内心的东西比较多,又有年代的跨度,我希望的音乐是那种很有力量很走心的那种。”
    徐帆给我的印象也很深刻,当时她梳的是短发,像个男孩子,眼睛很明亮,说话声音很轻。远没有现在有时在记者面前那么“冲”。后来我还做过很多次徐帆的采访,感觉到不同时期她的变化。我觉得婚后徐帆的状态跟我第一次采访她时很接近,柔美、恬淡、踏实。婚前的一段时间,感觉她的情绪波动很大,与她对话的时候出言很谨慎,生怕一些“敏感”问题会触动她。
    有了这次与明星亲密接触的机缘,我突然发现明星原来不是可望不可及的。 我可以跟他们真诚、平等地对话。
    后来,我考取了中国新闻学院研究生部,重新做回了学生。在北京,除了完成学业,我有机会了解了更多我喜欢的文化娱乐资讯。在这个文化中心,我似乎跟明星们更近了。我利用业余时间继续我的记者工作,给当时尚未改版的《北京青年》周刊和正火的《精品购物指南》采写了很多明星人物稿件。那成了我紧张单调学习生活的最好调剂。
    但是,我也渐渐发现,很多人关注明星的动态更多的是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有关娱乐的报道也很难参加各种有层次的新闻评奖。随着娱乐新闻逐渐从文化报道中“独立”出来,“娱记”的称谓也很不雅。我开始犹豫,是否把兴趣当做职业?
    于是,毕业实习我首选了《中国青年报》的经济版,我想证明我的品味和实力。然而,作为实习记者,我并没有写出我期望的所谓的“大稿”。
    我开始把精力转移到《北京青年》周刊,这里的工作氛围,这里的采访空间,是适合我的也是我想要的,也更能发挥我的潜力。
    毕业后,我成了《北京青年》周刊的一名记者。当时看很多同学了进了中央级大报和电视台,心里还有一点失落。但是,现在我很欣慰我那时的选择,它不仅成全了我的兴趣,也让我结识了很多演艺界的朋友。目睹他们的成长,感受他们的甜酸苦辣,使我能为平常心来看待这些在大多数人眼中耀眼的明星们。
    其实,记者本无贵贱之分,只要你能以平实的心态,真诚的态度,走进每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任何一个采访对象都是一个精彩的故事。
    第五部分:心情故事写在后面 2
    “人本关爱”是我们《北京青年》周刊出品人钮明对我采访风格的评价。“明星在更多的时候,是人且充满人性。江月的‘人本关爱’是与这些首先是人其次是星的名人们之间的准确桥梁,可以彼此相通,彼此认同。”虽然,我自认还没有完美达到“人本关爱”的境界,但它会成为我现在以至未来采访的一种基调。
    经常有人问我跟明星打交道的技巧,我也会想到这个问题,但回答时却很难找到一个确定的词语。也许,这就是一种沟通的艺术,是一种心与心的交融。当你把对方首先视为一个平等的人,一个需要倾诉、需要尊重、需要关怀、需要体恤、需要鼓励的有着七情六欲的人,你就会感受到他的喜怒哀乐、你就会了解她心底的故事,你就会走进她的情感世界。
    通常,明星的情感生活更为人关注,也是各种报刊的卖点。对记者来说,让明星把自己的“情感”公之于众是很有难度的。在我做过的采访中,涉及到情感的话题很多,每次我都能有很多“收获”。所谓的技巧就是“真诚”和“倾听”。
    情感自然包括亲情、友情和爱情。透过陈道明、张丰毅、陈宝国这些实力派的艺术家,我感受到了“为人父”的责任;透过蒋雯丽、陈红、陈小艺这些“漂亮妈妈”我感受到了“为人母”的慰籍;透过李湘、吕燕这些传奇爱情的女主角,我感受到了爱情的力量;还有梅婷、刘蓓、陆毅,他们的爱情足够可歌可泣……
    我一直认为每一个采访对象都是一本书,无论深刻与浅显,读了就是一种积累。我喜欢这种解读的乐趣,也愿意用一种温暖、恬淡的态度走近他们。也许,有人觉得我不够犀利、不够“风格”、不够一鸣惊人。曾尝试改变,但,也许是个性所致,结果还是没有改变自己的“风格”。
    有时,“无风格”也是一种“风格”吧。
    此时,月白星亮,不由得生出些许感慨。快到春节了,又一个一年匆匆而逝,与儿时盼望过年相反,现在越发觉得时间的珍贵。并不是怕年华老去,而是慨叹时光不留情。这一年里,太多想做的事情还没有着手,新的一年就来了……
    连续几天被出版社催稿,情绪有些躁动,不免还要冲着电话发发脾气。在此,还是要感谢本书的责任编辑刘鸿先生,感谢九州出版社给我这个总结的机会,让自己对过去的六年有一个梳理和审视的过程。它是照亮我前行的一面镜子……
    感谢书中我写的每一个明星,是他们敞开心扉,才有了每一篇生动、精彩的对话。是他们丰富的人生经历,才成就了璀璨星空更加明亮。
    星月对话,沟通你我。是为后记。
    本书来自【【落吧】】www.luo8.com
    更多更新小说书籍请关注www.luo8.com【【落吧】】

1
0
+++本文作者王江月的其它电子书下载+++

下载地址


扫描二维码下载本书

用户评论

自古评论出人才,欢迎您发表您的精彩评论!
《星月对话》最新评论